高速公路路面强度与水损害的关系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11-26

 高速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客货流量大,车辆超载较为严重,特别是沥青路面的水损害,造成高速公路路面出现唧浆、车辙、拥包、纵裂、沉陷、龟裂等早期病害现象。在高速公路路面设计、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路面强度与路面封水、排水的关系。
  一、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机理
  水损害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指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水或冻融循环的条件下,由于汽车轮动态荷载的作用,进入路面空隙中的水不断产生动水压力或真空负压抽吸的反复循环作用;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使沥青粘附性降低并逐渐丧失粘结力,沥青膜从集料表面脱落(剥离),沥青混合料出现掉粒、松散,继而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坑槽。
    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和中央分隔带绿化灌溉用水,不同的水源由不同的途径侵入和滞留在路面和路基中对道路造成损害。
  大气降水大部分经由路面排水系统排走,一小部分水进入沥青路面,滞留在基层上面。沥青面层的下面层又往往是空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或Ⅱ型沥青混合料,空隙中充满水份;集料与沥青膜剥离、发生松散后,沥青混合料不再成一整体。集料在荷载作用下对基层表面产生撞击,基层的粉质部分如水泥、石灰、粉煤灰以及土质部分便成为稀浆,通过路面的缝隙向上挤出,在沥青路面上可以见到白色的唧浆,面层可见局部的网状裂缝,这是水损害破坏最明显的标志。当路面上出现一块块泛白色的网状裂缝区的时候,实际上下面层已经成为沥青膜完全脱落的松散集料,承重力减小,出现坑槽。大气降水中的一小部分水进入沥青路面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通过结构层间的空隙渗水,二是通过面层裂缝进入结构层内部,三是施工期间积水。
  二、预防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措施
  从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的机理分析可知:滞留在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的水,是造成沥青路面水损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能保证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之间不积水,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的问题才能解决。
  1.针对大气降水进入路面的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设置路面结构防水层。这是阻止水渗透的有效措施。在基层顶面洒过透层油后,再洒2.0kg/m2~2.4kg/m2的SBS改性沥青。为避免改性沥青遭到破坏,再洒10mm~15mm的碎石,用量为铺满一层的碎石用量的60%,碎石与碎石互不接触,露黑的面积为40%。如将该防水层设置在中面层之上,表面层之下更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水的渗入量和影响的层数。
  (2)提高沥青膜与石料的粘附力。当采用花岗岩、砂石、石英石等酸性石料时,应加入石灰、水泥等材料来提高沥青与石料的粘附力。
  (3)加强路层之间各层的连接。在施工时,完成一层结构前,一定要将表面浮土清理干净,适度湿润,洒水不要过多,浸水过多部分要及时剔除。基层与基层间的连接,建议喷洒1:0.5的水泥浆。在稳定料基层上进行结构层施工时,要将表面松散颗粒和浮土清扫干净,基层与面层结合处在喷洒透层后,加做防水层或喷洒粘层;面层之间洒粘层油进行层面粘连。
  (4)设置碎石盲沟。在硬路肩的外边缘表面层以下基层以上设置宽15厘米的碎石盲沟,土路肩设置一层无砂混凝土,将渗入沥青面层之间的水沿2%的路基横坡排出路基。
  2.中央分隔带的灌溉水,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和蒸发,一部分通过排水系统排出,还有一小部分进入路面层,对道路产生水损害。对于灌溉水对道路产生的损害,我们应从提高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计入手,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水的渗入。中央分隔带的排水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设计底坡不小于0.3%的纵向梯形或矩形盲沟,汇集中央分隔带灌溉水或雨水;②设计间距为30-50mm的横向排水沟,将盲沟中的水排出路基以外;③设置沥青防渗层及土工布防渗层,防止水从侧面向路基渗透。
  近年来,参考水利部门多年来大坝堤防渗的技术和经验,我们研究提出了构造薄防渗墙的方案。利用专用锯槽机在中央分隔带路缘石的外侧构筑一道薄防渗墙,使该墙与底基层(不透水层)组成一道相对封闭的防渗系统,以阻止中央分隔带渗水从路缘石间隙和底部渗入路面层及以下的结构层中,目的是通过设置的薄防渗墙来保证路面面层和上下基层在大部分时间处于干燥状态。
  另外,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种植一些耐旱植物,减少水的需求量,达到减少水损害的目的。
  总之,做好防水、排水和加强路面结构层间的结合力是提高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的有效措施。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处理好“路面强度与水”的关系,使路面既有足够的强度,又有一定的耐久性,延长高速公路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