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及对策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9-03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必然依托某种资源优势,以资源而发展,因资源而壮大。古埃及文明依尼罗河而起,古巴比伦文明因两河流域而起,印度文明源于恒河流域而起,而中华文明从黄河而起。可依托的资源主要有水、土和矿藏等。到了现代社会,还增加人才资源为主的某些经济发展带,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京阪神地区等。全球主要经济带,几乎全部都是以水和水系为纽带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长江沿岸,京津、广深港、青烟、福厦、旅大等中心都是以水为依托。北美的大湖带,沿大西洋带,沿太平洋带;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带,都是以水为依托,水在经济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江流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从水资源看,长江上、中和下游水资源量分别占流域的47%、47%和6%;从土地面积看,长江上、中和下游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的56%、28%和16%,而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和下游地区的GDP分别占流域的23%、27%和50%,流域内资源的分布与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上游地区的资源优势尚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从水能资源看,长江流域本身存在着不平衡状况,全流域理论蕴藏量2.68亿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资源蕴藏总量的40%;其中可能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有1。97亿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275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可能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53.4%,但水能资源的分布也是西部多、东部少,长江上游地区蕴藏量占全流域的80%以上。
  同时,流域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长江流域以水为依托,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经济带。据2001年统计,长江流域经济能力GDP达33000亿元,约占全国的34.4%。经济强度单位国土面积的GDP为全国平均的1.8倍。其中长江沿江带的龙头——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经济能力占全国15.8%,经济强度为全国平均的14倍。以人口平均GDP而言,长江流域为全国平均的1.07倍,而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则为全国平均的3.3倍。
  长江流域经济能力,以东、中、西划分,2001年的经济能力,大致如下:
  东部地区:沪、苏、浙三省市,占流域面积的5%,人口13%,经济能力38%;
  中部地区:皖、赣、鄂、湘、豫四省,占流域面积39%,人口48%,经济能力38%;
  西部地区:川、渝、滇、黔、陕、甘、青七省市,占流域面积56%,人口39%,经济能力23%。
  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涉及到多部门的合作。其总的目标应当实现资源与需求、开发与保护、社会与部门之间的平衡。这些平衡均应以人类生存质量为最高目标,而不是以笼统模糊的整体效益为最高标准。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是既包括流域水资源开发,考虑发电、水运、供水的经济效益,也考虑社会、生态、环境和安全的需要;既考虑上、中、下游沿岸的发达地区的需求,也要考虑周围山丘地区还比较贫困的人口需求,也就是说党中央明确的达到共同富裕的平衡。
  在长江流域内减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开发西部。西部开发与长江开发是完全一致的,就人口而言,西部开发的半壁江山在长江流域。长江上游又位于中国西部的枢纽地带、南水北调西线的关键区域,长江上游的开发是西部开发的前提。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区域,对支援西部大开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资源开发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灾害防治和能源、矿产等供给。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在西部大开发中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人是长江的主人,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起根本的影响。现在长江流域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5%;城市人口占25%。国家发展的结果,农业人口必然要减少,即使是在农村,小农式或合作式农业也必然向集约式规模化发展。把农民捆在几亩土地上,是永远也富不起来的。把农民培养成工业劳动力,走向城市,把土地让给有农业技术的农工去耕作是发展趋势。
  长江的防洪、水土流失、灌溉等问题,大都是因为农业、耕地、粮食包括油棉三方面产生的。在目前形势下,长江流域要保证一定的种粮户,作为一条治江的基本策略,对防洪、治土、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有很大的影响。经集约或规模化发展,固定了流域基本农田和经营者,把大量农民通过培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参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大转移,对于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洼地防洪和提高节水水平会发生巨大的作用。大片山地可以封育山林,部分耕地可以退田还湖,灌溉节水能力可以提高,东西部不平衡状态可以逐渐缩小。
  建立更加公平的资源开发和利润分配机制。水、土地和矿藏等自然资源是属于国家的公共资源,当某部门或企业借用国家和民间资金去开发某种资源时,必然会使部分长久居住此地的农民失去土地或移民他处。失去土地资源的农民应该享有资源带来的长期利润收入,而不是一次性补偿,这样才更公平合理,也容易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另外,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利益相关者(包括农民)应该始终参与,这是符合现代公共资源管理的做法。另一方面,通过适当增加开发成本,可以防止开发部门(常常是垄断部门)的暴利,使开发行为更加谨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有利。这样做,不仅使资源所在地继续得到开发时的GDP数字,也可使当地居民享受长期的利润回报。至于利润分配的比例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建立一种机制,实施时可通过谈判解决,先进国家有大量公共资源管理的经验可供借鉴。
  落后地区要建立开明和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引进人力资源。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显示出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有了人力资源不仅可以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且可以引进外地的资源为本地服务。人才的引进主要靠软硬环境,好的用人环境要靠政府去营造。区域自然条件对于经济发展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该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科学和宽松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如瑞士,仅是阿尔卑斯山的内陆小国,自然资源也不丰富,但他的经济实力是世界最强的国家之一。所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还是政策环境,地方政府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