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贷款超常增长的风险隐患
对2003年上半年全国贷款大幅度增长,许多人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由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比去年同期上涨0.6%,贷款超常增长也就没有激发人们产生不好的联想,一些人还认为贷款超常增长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贷款超常增长背后的问题不能忽视:一是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低下,甚至亏空,只能靠增量贷款助益于经济及为金融机构带来效益;二是贷款配置的结构性缺陷没有缓解,三是承债体的自有资本实力与负债失衡进一步加剧,投融资体制缺陷有增无减。
2003年上半年全国贷款大幅度增长,还反映了以下倾向:首先,人民币贷款增长23.1%,股市筹资下降16.1%,除制度原因外,说明贷款融资条件比发股融资条件低,贷款筹资比股本筹资容易过关,公司治理水平低的企业反而易于获得融资。于是就产生第二个问题,大量资金交由自有资本实力及公司治理水平低的债务人支配,能否达到预期的宏观目的,显然存在疑问。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不能脱离众多微观细胞,如果企业治理不好或贷款投向失误,贷款增量就有损耗的可能,无休止的贷款增量损耗既形成不良贷款,其被动局面又会要求无休止的贷款增量来帮助经济发展,再逐步使贷款变质,形成花贷款买增长的循环。当前相对平安,但可能在为某种重大金融事件聚积能量。其次,贷款超常增长也是新一轮流行性投资冲动与新一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和金融机构内在动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机构内在动机就是抓住贷款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机加速放贷,以获取较高效益。表面上看是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加快,实质上是各利益集团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紧抢资金、抢地皮和抢占国有资产。由于贷款偿还约束力历来不高,许多人看准圈钱与使用资金过程得利非凡的甜头,以项目为契机,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圈占国有资产和贷款资源,使之处于有利地位。如不少民营企业的投资热和贷款热,在其自有财力小、占用贷款量大的情况下,其动机可能重在占用贷款使之资本化,或在使用贷款过程中先获利,加上其实际控制了贷款所转化的资产及利用信息不对称,最终可能获得比生产和经营更有利的好处。所以,贷款超常增长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宏观效果,可能产生以下风险:①加剧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②增大金融风险;③扩大贫富差距;④毒化投融资环境。
贷款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既有相关性,也有不相关,作用力可能大,亦可能小,甚至有反面作用。2003年上半年,厦门的贷款与经济增长关系,就是贷款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典型例子。2003年6月末,厦门市人民币贷款比去年同期增长16.9%,比全国贷款增长率低6.2个百分点。但是,厦门的GDP增长为20.4%,比全国高12.2%个百分点。厦门与全国比较,以较低的贷款增长率促进较高经济增长,除说明了贷款与经济增长存在非相关性外,还反映了以下现状:①厦门的各项发展已步入较正常轨道,冲动比后发展地区小或用贷时机滞后;②市场较热门的汽车、钢铁、石化、水泥及其他低水平竞争项目上得少; ③以外资和股份制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由于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水平较高,不需大量的现金贷款投入,改用商业票据取而代之,既节约了贷款利息支出,又增强了企业自身的信用地位;④厦门各金融机构比较注重承债体的把关,承债能力弱的企业受到制约,进而制约了当地贷款总量的增长;⑤好项目少。好项目一般都有专业与市场特点,但许多民营经济人士虽善于公关,却不是专业人才或公司治理专才,积极要求支持民营经济的人往往不知从哪里寻找好项目。
现在,货币与信贷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贷款利率偏高、贷款使用效率低、贷款投放点的选择、贷款用途监控及如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等问题亟待认真解决。从地方或企业利益角度看,只要偿债约束力不够严紧,多贷款必然有利,并形成用高额贷款买经济增长的依赖性趋势;从宏观调控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贷款超常增长可能加大结构矛盾又难以实现宏观愿望。特别是经济发展日益依赖政府促进与主导,以及经济增长呈现重点充实总额的态势等问题,急迫要求提高货币与信贷政策的先进性,要求转变机械的贷款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老观念,以提高资金配置水平及贷款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
二、防范对策
1.注意并超前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一个重要起因是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热点,并且与地方政府主导有关。由于基础设施项目一般是投资大、收益慢,为弥补收益缺口,就促使地方政府大力经营土地,直接效应就是地价与房价上涨,其可持续性令人怀疑,一旦房价的最终接受者承受不了,就会倒过来波及基础设施建设,那时各方都可能处于被动状态,所以金融机构对特定项目的评估与效益预测要做足做好,该贷的要不失时机促其发展;不该贷的则尽早表明态度;该设定前提条件或预防措施的就要在项目前期形成有效约束。
2.积极寻找优质的承债体,果断地淘汰劣质承债体;
3.科学地预测承债体的偿债能力,以还定贷;
4.加强行业分析;
5.加强国民或贸易目标区国民消费与生活方式分析,寻找潜在商机;
6.加强搜集科技情报能力,提高特定项目的科学评判能力,注意研究项目的科学——经济价值,审慎对待科技含量不高和市场变数大的项目贷款申请;
7.金融机构的授信重点要适当分工,走特定行业专业化授信之路;
8.提高系统性资金配置水平,实行信贷总量控制,以贷款用途监控促进结构调整和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9.坚持以公司治理水平及其对社会的贡献为价值导向开展授信业务,不搞拔苗助长式的政策倾斜。坚持实事求是地评判企业,不纠缠于企业性质而忽略其他问题,创造公平与自然的发展环境,不搞国营压制民营或民营压制国营的倾向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