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造:工程总承包荆棘路(1)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11-06

   工程总承包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然而,这却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除了施工企业尚需苦练内功,更关键的则是如何让业主改变其保守的理念和态度。
    2006年10月30日至31日,由建设部和商务部联合主办的“推动工程总承包和对外承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对外承包20多年来,第一次以政府的名义举办该主题下的大型论坛。
    论坛上,各级政府的建设、商务主管部门表示,要积极研究制定推进工程总承包的政策措施,尽快消除管理制度上的障碍,加快推动工程总承包制度向纵深发展。此外,在招投标制度、市场准入的监管、融资、信用担保、税收等影响工程总承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也将逐步完善。
    迹象表明,建筑业推行工程总承包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所长成虎还记得,早在他的研究生时代,就曾听过德国某高校教授来中国宣讲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概念和意义。成虎说,那是1983年,工程总承包的模式已在国际工程项目上很流行。
    实际上,为了推动中国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惯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早在20多年前就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工程总承包的开展。
    我国第一个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试点,是由中国武汉化工工程公司(现五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工程总承包商所承揽的化工部对江西氨厂改尿素工程。该项目建设工期28个月,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进度、质量和费用,并一次性成功实现投产。
    20多年过去了,我国“走出去”的总承包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量取得了快速发展,2005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6%.然而,国内的工程总承包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尽管除了早期在化工、石化行业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取得了显著成果后,近几年来工程总承包也从这两大行业逐步推广到了冶金、电力、纺织、机械等其他行业领域,但在建筑业板块中最大的、最需要实现工程总承包的房建领域却发展甚缓。
    原因有多个方面,如设备投入不确定性大,与专业市场相比更难以实现工程总承包等,然而业主不认可、在推动工程总承包方面不作为被公认为最主要的症结所在。
    化工、石化等专业行业领域,工程总承包之所以能成功推动下去,主要是业主和承包商都共同拥有一个“长辈”,这个“长辈”可以进行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协调,但是房建不同,房建市场上业主和施工方之间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双方没有共同的利益协调和信用担保机构,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业主往往会肢解工程以照顾诸多关系户,因此工程总承包很难获得落实。
    与此同时,成虎还认为,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不高、信用不够也是业主不认可这种模式的重要原因。
    国际市场的发展表明,国际工程的发包方已日益重视承包商所能提供的综合服务能力,而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DB(设计-建造)、交钥匙模式以及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承包方式也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建设部副部长黄卫认为,在当前国际市场的新形势下,我国建筑企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业务升级迫在眉睫。推行工程总承包不但可以不断提高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在国际高端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带动国内技术、机电设备、材料和服务的出口,进一步提高对外承包的附加值,还可以提高企业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有利于培育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管理密集、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推动企业“走出去”。
    而在国内,推行工程总承包能够使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但能正确贯彻设计意图,还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有利于节省投资。此外,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队伍可以弥补业主项目管理能力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也许正因如此,有专业人士指出,不断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亟待解决的转型难题,而且推动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国内建筑市场尤其是房建市场上的贯彻执行,也是目前整个行业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重要措施。后者更是整个行业当下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之一。
    那么,应如何推动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房建领域的大力推广?如何提高施工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以架起业主对施工方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任桥梁?从施工总承包到工程总承包有多少条捷径可走?没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专业承包队伍等“小鱼虾”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大力推广下是否有其自身的生存空间?
    《建造师》在此议题下,通过采访多位专家和工程总承包的实践者,共同探讨目前我国推行工程总承包的困难、尴尬和未来出路。
    甲方乙方的博弈
    工程总承包在国内建筑市场推广之难,难在施工方认为主因在于业主的不作为,而业主则表示对目前国内施工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缺乏信心
    政府对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大力推动虽然意义和作用重大,但目前国内走工程总承包路线的关键环节在于业主的不认可和不作为,而以施工企业体系为主的建设部在业主层面上所能发挥的效力不被看好。
    障碍究竟在哪里,是业主为了揽一己之私,不愿放权?还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总承包能力确实不足,难以让业主放心、认可?
    施工企业的无奈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提出要推动工程总承包,然而到今天为止,除了在化工、石化、电力等专业领域贯彻执行情况良好之外,在房建等领域,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却步履迟缓。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总承包是再好不过的承包模式。首先,设计与施工脱节严重已是目前不争的事实,不少施工企业都经常遇到看不懂设计院出的施工图,或施工图不利于现场作业的情况。而设计方与施工方没有直接的合同和经济关系,设计方直接对业主负责,业主对专业知识却并不了解,导致施工企业在解决施工中遭遇的设计不合理和设计浪费等现象的过程中,存在层层障碍和扯皮现象。
    “很多项目因为施工图设计不合理而做不下去了,施工企业被迫窝工时,设计方和施工方才会被业主集合起来,将问题拿到桌面上共同解决。” 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所长成虎对《建造师》说。
    事实上,这种现象目前在国内房建市场上普遍存在,不仅大量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是业主和施工方共同头疼的难题。
    如果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总承包商与业主签订一揽子总合同,负责整个工程从勘察设计、采购到施工的全过程。如此一来,设计方要与总承包商签订设计分包合同,双方之间的合同和经济关系就完全成立,设计方对总承包商负责,在设计优化问题的解决上将不再是难题。
    此外,工程总承包对施工企业增大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生产利润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施工企业对推行工程总承包普遍拍手称快。然而,他们不想看到的现状却是,建筑业市场的甲方对该模式并没有广泛采纳。
    不少业主也有他们自己难言的苦衷,在目前的“国情”下,为了“照顾各方关系”,他们不得不抛弃工程总承包模式,变相肢解工程。
    不过,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实际情况是业主做惯了“老大”,不愿放权的微妙心理在作怪,“他们宁愿把大把的建设和管理成本白白浪费掉,也不愿让承包商赚去。”一位学者对记者分析道。
    然而不管原因是什么,已知的结果是,没有业主的认可和支持,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广就像无本之木,施工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